1975年二、三月间,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细蒙蒙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时令已快到惊蛰,雪当然再不会存留,往往还没等落地,就已经消失得无踪无影了。黄土高原严寒而漫长的冬天看来就要过去,但那真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地没有到来。
在这样雨雪交加的日子里,如果没有什么紧要事,人们宁愿一整天足不出户。因此,县城的大街小巷倒也比平时少了许多嘈杂。街巷背阴的地方。冬天残留的积雪和冰溜子正在雨点的敲击下蚀化,石板街上到处都漫流着肮脏的污水。风依然是寒冷的。空荡荡的街道上,有时会偶尔走过来一个乡下人,破毡帽护着脑门,胳膊上挽一筐子土豆或萝卜,有气无力地呼唤着买主。唉,城市在这样的日子里完全丧失了生气,变得没有一点可爱之处了。
只有在半山腰县立高中的大院坝里,此刻却自有一番热闹景象。午饭铃声刚刚响过,从一排排高低错落的石窑洞里,就跑出来了一群一伙的男男女女。他们把碗筷敲得震天价响,踏泥带水、叫叫嚷嚷地跑过院坝,向南面总务处那一排窑洞的墙根下蜂涌而去。偌大一个院子,霎时就被这纷乱的人群踩踏成了一片烂泥滩。与此同时,那些家在本城的走读生们,也正三三两两涌出东面学校的大门。他们撑着雨伞,一路说说笑笑,通过一段早年间用横石片插起的长长的下坡路,不多时便纷纷消失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中。
在校园内的南墙根下,现在已经按班级排起了十几路纵队。各班的值日生正在忙碌地给众人分饭菜。每个人的饭菜都是昨天登记好并付了饭票的,因此程序并不复杂,现在值日生只是按饭表付给每人预订的一份。菜分甲、乙、丙三等。甲菜以土豆、白菜、粉条为主,里面有些叫人嘴馋的大肉片,每份三毛钱;乙菜其它内容和甲菜一样,只是没有肉,每份一毛五分钱。丙菜可就差远了,清水煮白萝卜——似乎只是为了掩饰这过分的清淡,才在里面象征性地漂了几点辣子油花。不过,这菜价钱倒也便宜,每份五分钱。
各班的甲菜只是在小脸盆里盛一点,看来吃得起肉菜的学生没有几个。丙菜也用小脸盆盛一点,说明吃这种下等伙食的人也没有多少。只有乙菜各班都用烧瓷大脚盆盛着,海海漫漫的,显然大部分人都吃这种既不奢侈也不寒酸的菜。主食也分三等:白面馍,玉米面馍,高粱面馍;白、黄、黑,颜色就表明了一种差别;学生们戏称欧洲、亚洲、非洲。
从排队的这一片黑鸦鸦的人群看来,他们大部分都来自农村,脸上和身上或多或少都留有体力劳动的痕迹。除过个把人的衣装和他们的农民家长一样土气外,这些已被自己的父辈看作是“先生”的人,穿戴都还算体面。贫困山区的农民尽管眼下大都少吃缺穿,但孩子既然到大地方去念书,家长们就是咬着牙关省吃节用,也要给他们做几件见人衣裳。当然,这队伍里看来也有个把光景好的农家子弟,那穿戴已经和城里干部们的子弟没什么差别,而且胳膊腕上往往还撑一块明晃晃的手表。有些这样的“洋人”就站在大众之间,如同鹤立鸡群,毫不掩饰自己的优越感。他们排在非凡的甲菜盆后面,虽然人数寥寥无几,但却特别惹眼。
在整个荒凉而贫瘠的黄土高原,一个县的县立高中,就算是本县的最高学府吧,也无论如何不可能给学生们盖一座餐厅。天好天坏,大家都是露天就餐。好在这些青年都来自山乡圪崂,谁没在野山野地里吃过饭呢?因此大家也并不在乎这种事。通常天气好的时候,大家都各自和要好的同学蹲成一圈,说着笑着就把饭吃完了。
今天可不行。所有打了饭菜的人。都用草帽或胳膊肘护着碗,趔趔趄趄穿过烂泥塘般的院坝,跑回自己的宿舍去了。不大一会功夫,饭场上就稀稀落落的没有几个人了。大部分班级的值日生也都先后走了。
现在,只有高一〈1〉班的值日生一个人留在空无人迹的饭场上。这是一位矮矮胖胖的女生,大概是小时候得过小儿麻痹一类的病,留下了痼疾,因此行走有点瘸跛。她面前的三个菜盆里已经没有了菜,馍筐里也只剩了四个焦黑的高粱面馍。看来这几个黑家伙不是值日生本人的,因为她自己手里拿着一个白面馍和一个玉米面馍,碗里也象是乙菜。这说明跛女子算得上中等人家。她端着自己的饭菜,满脸不高兴地立在房檐下,显然是等待最后一个跚跚来迟者——我们可以想来这必定是一个穷小子,他不仅吃这最差的主食,而且连五分钱的丙菜也买不起一份啊!
雨中的雪花陡然间增多了,远远近近愈加变得模模糊糊。城市寂静无声。隐约地听见很远的地方传来一声公鸡的啼鸣,给这灰蒙蒙的天地间平添了一丝睡梦般的阴郁。”
就在这时候,在空旷的院坝的北头,走过来一个瘦高个的青年人。他胳膊窝里夹着一只碗,缩着脖子在泥地里蹒跚而行。小伙子脸色黄瘦,而且两颊有点塌陷,显得鼻子象希腊人一样又高又直。脸上看来才刚刚褪掉少年的稚气——显然由于营养不良,还没有焕发出他这种年龄所特有的那种青春光彩。
他撩开两条瘦长的腿,扑踏扑踏地踩着泥水走着。这也许就是那几个黑面馍的主人?看他那一身可怜的穿戴想必也只能吃这种伙食。瞧吧,他那身衣服尽管式样裁剪得勉强还算是学生装,但分明是自家织出的那种老土粗布,而且黑颜料染得很不均匀,给人一种肮肮脏脏的感觉。脚上的一双旧黄胶鞋已经没有了鞋带,凑合着系两根白线绳;一只鞋帮上甚至还缀补着一块蓝布补丁。裤子显然是前两年缝的,人长布缩,现在已经短窄得吊在了半腿把上;幸亏袜腰高,否则就要露肉了。(可是除过他自己,谁又能知道,他那两只线袜子早已经没有了后跟,只是由于鞋的遮掩,才使人觉得那袜子是完好无缺的)。
他径直向饭场走过来了。现在可以断定,他就是来拿这几个黑面馍的。跛女子在他未到馍筐之前,就早已经迫不及待地端着自己的饭碗一瘸一跛地离开了。
他独个儿来到馍筐前,先怔了一下,然后便弯腰拾了两个高粱面馍。筐里还剩两个,不知他为什么没有拿。
他直起身子来,眼睛不由地朝三只空荡荡的菜盆里瞥了一眼。他瞧见乙菜盆的底子上还有一点残汤剩水。房上的檐水滴答下来,盆底上的菜汤四处飞溅。他扭头瞧了瞧:雨雪迷蒙的大院坝里空无一人。他很快蹲下来,慌得如同偷窃一般,用勺子把盆底上混合着雨水的剩菜汤往自己的碗里舀。铁勺刮盆底的嘶啦声象炸弹的爆炸声一样令人惊心。血涌上了他黄瘦的脸。一滴很大的檐水落在盆底,溅了他一脸菜汤。他闭住眼,紧接着,就见两颗泪珠慢慢地从脸颊上滑落了下来——唉,我们姑且就认为这是他眼中溅进了辣子汤吧!
他站起来,用手抹了一把脸,端着半碗剩菜汤,来到西南拐角处的开水房前,在水房后墙上伸出来的管子上给菜汤里搀了一些开水,然后把高粱面馍掰碎泡进去,就蹲在房檐下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他突然停止了咀嚼,然后看着一位女生来到馍筐前,把剩下的那两个黑面馍拿走了。是的,她也来了。他望着她离去的、穿破衣裳的背影,怔了好一会。
这几乎成了一个惯例:自从开学以来,每次吃饭的时候,班上总是他两个最后来,默默地各自拿走自己的两个黑高粱面馍。这并不是约定的,他们实际上还并不熟悉,甚至连一句话也没说过。他们都是刚刚从各公社中学毕业后,被推荐来县城上高中的。开学没有多少天,班上大部分同学相互之间除过和同村同校来的同学熟悉外,生人之间还没有什么交往。
他蹲在房檐下,一边往嘴里扒拉饭,一边在心里猜测:她之所以也常常最后来取饭,原因大概和他一样。是的,正是因为贫穷,因为吃不起好饭,因为年轻而敏感的自尊心,才使他们躲避公众的目光来悄然地取走自己那两个不体面的黑家伙,以免遭受许多无言的耻笑!
但他对她的一切毫无所知。因为班上一天点一次名,他现在只知道她的名字叫郝红梅。
她大概也只知道他的名字叫孙少平吧?
下一章:第一部 第2章
老师就是老师
平凡的世界,我看过两边了那是学生时代,时看我就很震撼,电视拍出来我在重温,还是震撼呀。
少平的人生是遗憾的,那个年代想他那样有理想、有学问的青年不该是那个结局,他不但没考上大学,就连他应发挥的文化功底也没用上。晓霞的父亲是打干部,不用他说,少平也能找上个不错的工作。作者啊,故意掉人胃口,给人悬念。
年代造就人,时代在变,不变的是内心 的激情.
在这书里,总能找到自己的影子。书买了好久,还没到。
平凡的实际是我在高中时最喜欢的书之一,现在想再重温一下。
我是68年生人,路遥老师的小说就是我童年的记忆,太真实了,我看平凡的世界,就像重温我的童年,只是在少平的人生轨迹处理上有那个时代的烙印,能上班当工人,有城市户口,在当时人们的认识里才是有出息,而不是像现在创业靠个人奋斗来实现自我价值。
同感,顶楼上的,这是我不知道多少次读这不朽的名著了。
《平凡的世界》,二十年前我为了省钱买了本缩印版的,我70后的,今年四十岁了,这本书我至少认真仔细看了三遍,每一次阅读我都有收获,都让我感触颇深……
我不明白的是孙少平那么有文化,咋就没考上学校哩?活的如此有理想,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我只看看 什么都不说
我是90后!!听老妈讲!!他们那时候上学,就是这样子的!感觉妈妈那时候!!挺不容易的
前面说的是80后,现在咋变成90后啦。
已经阅读过一遍,感兴趣的章节又看了一遍,有些事发生前有暗示,有些事情的处理没按常规出牌,要仔细读。
每看一次都忍不住地掉眼泪,有点能理解
我是65年出生的,路遥笔下的孙少平比我大致长我五六岁,他的经历有我的影子!很感动,共鸣!‘
不论什么职业。都有不平凡的人在。而不是人生成就大小
我是八零后,我能体会到少平的经历贫穷的确很可怕,只要坚持到底就能改变命运
我是70后,上学时看这书,看的我是热泪盈眶啊,多少次眼里、心里都是泪!故事里也有我的泪点吧!
记得上高中那会看了好多遍,也许当时的眼泪不值钱吧!有些泛滥;作为一个九零后,好像与书中的那个时代瓜葛不多,但隐隐的总觉得自己的脑海有那些场景,记得小时候也曾为肚子发过愁,也曾在田间地头劳动,挑水、劈柴,我喜欢那些时间,欢乐而无忧;生活艰苦而心灵充实,我认为应当是种幸福,我相信路游也是那样认为的,孙少平所展现的,是一种独立的人格精神,能够为自己的信念而活着,是一种令人敬佩的勇气,他的价值观也许跟他那个时代,甚至跟这个时代不相符,但跟整个民族所追求的价值观是吻合的,是种酸而不酸的味道,总是让人记忆清晰;里面有好多让无法忘怀的东西………
在这样一个浮躁的时代中,不知道还有什么能给予心灵一份平静,也许平凡的世界这书,会更让我放下不该有的东西,寻找心的归属。拥有前所未有的平静。
和创业史一样好看,景物描写很好,如果现在的人都不玩手机看看这样的书就好了
非常好!
看不懂,关系太复杂了。水平有限,哎……但故事还是能看懂的,呵
平凡的人额看未必就不会出人头地……
棒棒哒!
我是80后,现在扎根在西安这个城市里,买了车买了房。但是看了平凡的世界,让我想起了我的童年。我也是生长在农村山区。小的时候上山砍木材,上中学的时候住校走20多里路,一个礼拜带几十个馍,拿5块钱。父母长长为了学费犯难。回忆起来,历历在目。很是伤感。
我是1975年上的初中,当时先是出了个“反·潮流”的黄帅,后是出了个“交白卷”的张铁生。中学没有文史、地理、英语科,成天半工半读。据说张铁生后来还发了大財,真是天公作弄人。我们整个一代人受到了愚弄!
气候似乎在隐指政治的。
同感,少安现实,少平有理想,他们都很用心努力打拼,做人厚道
我先是看了电视剧看到了二十七八 集的时候 想买书来读原著。可是书还没有到。所以就先在线读一读,我是九零后,真心体会不到那个时代的痛苦和快乐。平凡的世界,值得一辈子去深思研究,确实应该编进教科书里面。!!!
平凡的世界。作为当代青年的我们应该仔细去阅读。去了解苦难时期的生活。我们也应找到自己的世界。其中少平是我最敬佩的人,旧社会带给他的不是懒散。不是任由处境而摆布自己,平凡的世界。可他不被平凡所征服。
看了第一篇还不错。继续看。
普通一餐饭,苦寒揪人心。
亚非拉有别,自尊心无异。
很喜欢那句平凡世界中的不平凡,很喜欢少平,读过之后心灵有很大触动
我体会到了,当年那种社会的贫穷。应该珍惜现在的幸福。好好学习吧,加油。
很喜欢那句平凡世界中的不平凡,很喜欢少平,读过之后心灵有很大触动
看了电视剧 每每想起田晓霞被洪水卷走那一幕、都莫名有一丝丝的痛楚、少平是可怜的、晓霞这个角色深深的记在了心里
刚看完这部电视剧,剧中的情景,人物,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少平的成长经历深深触动了我,当我看到少平得知田晓霞为救人而被洪水吞没的消息后,内心难以想象的痛苦,我的眼角也湿润了!
这部剧告诉我们,怎样对待人生,怎样面对现实生活,更重要的是能在残酷的现实中,始终坚持守自己的信念和理想!很遗憾,以前不爱看小说,从没接触过这部作品,让我荒废了太多的青春年华。如果能早些接触它,可能我的生活会过得更有意义。
平凡的世界不平凡T_T
yes.really,this is a good book.
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还是在大三,那时感触颇多,时隔三年后的今天我准备再看一遍,电视剧拍的也不错,润叶是我心目中的类型,晓霞刚开始还不能接受,之后也渐渐契合了小说中的形象,或许自己就像书中的少平一样,我现在也在外面打拼,我就是不知道自己的未来是如何,但我知道,以前的生活一定不是我想要的,我就是要多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另外,靠自己生活,灵魂都是安宁的。
我很喜欢那句平凡世界中的不平,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高中时最喜欢的一本书,时隔20年,再看时,仍然震撼心底。
平凡的世界 读了使人震撼,那个年代那些事,都是为生活所迫,看到他们人生身体上限制了自由,但心灵的枷锁我希望永远不会有。
生活在这个和平的年代,应好好做自己的本分工作,打造好美好的未来,作为学生的我 就应该好好学习知识
《平凡的世界》不平凡
路遥知马力。这句俗语用于品评《平凡的世界》,倒也恰如其分。 即使只写了这一部作品,路遥也足以名垂青史流芳百世了。
《平》剧与原著相较,同样可圈可点:人物表演真实自然,无论高矮胖瘦、黑白美丑,一袭朴实无华、土得掉渣的陕北方言,如凉白开一般行云流水洋洋洒洒铺陈的情节,没有装腔作势、故作高深般的晦涩难懂,也没有油嘴滑舌、插科打诨似的强作幽默,一如白居易的诗句,平实之中蕴含着无尽的诗情画意,不愧为真正的大家巨匠!但凡有一点改革开放前后那段时期生活经历的人,总能更好地理解《平》剧所描述的那些年那些人和那些事,只要静下心来,定心看下去,便会和剧中人一同歌乐忧哭,是那种虐心的笑中带泪,无奈无助之中,隐隐约约于心中揣着点希望的火苗,倏忽之间,却又随风而逝,把一份份美好打碎了,毫不留情地呈现在受众面前!
以我在那片黄土地上短短四年的生活经历,也不难揣测路遥当年生活写作状态何等艰辛酸涩?!广袤贫瘠的土地,耽于生计的生命,向死而生地面临着现实与梦想,物质与精神,劳动与尊严,爱情、亲情与友情、乡情的交织博弈,沉重得甚至让人透不过气来的那份感觉,也许用“厚重”一词差可勉为其难地形容一二吧,实在是因为其中浸透了路遥无数的心血与汗水。 与其说《平凡的世界》是一部农村题材的电视剧,倒不如说她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正剧更贴切,说她是悲剧也未尝不可,因为一切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剧目应该都可以称得上悲剧这个名头的,而《平》剧恰恰具备了以上特质。姑且称之为悲剧吧。
路遥的英年早逝与他的创作经历不无干系:在痛苦和无助中也不放弃心中的梦想,在极其困顿中不屈地以笔作器,是当年身居底层的草根作家追逐理想的唯一有效路径!不为出名,而名自至;不为成家,而家自成。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于形。当年曾经低至极处的路遥肉身虽逝,而今兀自高自标置的路遥精神长存! 也许真的如作品中所写,存在着不同于现下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中国只有一个鲁迅,也只有一个路遥,一个真正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文化人——路遥!
谨祝路遥在另一个世界里生活得更好!
同学们家境各不相同,在生活方面有区别是很正常的。大学中学时期学生在学科方面会各有长短,由于以前求学于不同学校,遇见不同的老师,在班级课业成绩上会出现差别也是正常的。但是我们的老师我们的同学能否正确处理好这个问题,这就显示学校的好坏,同学们素质的高低。有部电视剧《雪花那个飘》,展示70年代的大学生这方面的学习,生活。我是一个有这方面经历的人,感到这部电视剧真实可信,值得一看,只可惜此剧没有我找到文字方面的东西。
大赞!你是大家了,我只有赞字了!
人穷,但我们心不穷!我们要活的光明磊落,,,
真切无假,我就是80后的小伙子
越穷越容易知足,知足者常乐啊!!
我穷但我不知足
艰难困苦育英雄,那个年代,人贫志不短,作家写的实在